在“黑莓”手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手机电邮市场早已是烽火连天。不仅有中国移动推出的“黑莓”业务专攻手机电邮,中国联通和用友移动推出的“红莓”和“优莓”也在积极抢攻手机电邮市场。随着移动邮件服务的普及,手机电子邮件最终将取代目前的短信或彩信服务,但目前,各种“莓子”似乎还很青涩,尚未成熟。“三莓”开战 争摘手机电邮未熟果实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RIM“黑莓”手机与苹果iPhone手机宛如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具有“贵族”气质,一样令Fans期待,一样被水货“追咬”,一样一降生就身陷竞争者的包围圈。比iPhone幸运的是,8月底9月初“黑莓”手机就将正式登陆中国开始其与中国消费者“亲密接触”的漫漫征途。 群雄争霸赛 “黑莓”手机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面对国内外众多强敌的挑战。原因在于,尽管我国手机电邮市场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是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巨头都无法放弃的“肥肉”。
事实上,在“黑莓”手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手机电邮市场早已是烽火连天。目前,不仅有中国移动推出的“黑莓”业务专攻手机电邮,中国联通和用友移动推出的“红莓”和“优莓”也在积极抢攻手机电邮市场。
据记者了解,“黑莓”与“红莓”一直势如水火。早在去年5月,RIM就宣布牵手中国移动,在国内市场推出“黑莓”业务。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联通也宣布推出自主品牌的“红莓”手机电邮服务。由于两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具有相似性,业界认为双方属于同质化竞争,“黑莓”在中国的发展难以如其在国外那样具有席卷一切的威力。对此,RIM方面认为,“黑莓”与“红莓”的定位不同,“黑莓”主要走高端路线,“红莓”不会对其构成严重威胁。但从中国联通的用户基础、“红莓”的服务价格等方面来比较,“黑莓”的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在经过半年来的实际环境试用和持续改进后,“优莓”于今年6月底正式发售。“在短信神话席卷中国手机增值服务市场之后,业界一直在寻找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与手机短信相比,手机电邮不仅能承载更大的内容容量,而且更容易纳入工作流进行协同工作,对许多商务人士来说必不可少。”用友移动总经理杨健十分看好手机电邮业务的市场前景。他认为,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的业务之外,市场还有空白可以填补。中国移动的“黑莓”和中国联通的“红莓”分别占据了高端用户和时尚用户两个市场,真正的大众商务用户市场还没有被完全开发,这恰好是“优莓”的优势所在。
与“三莓”竞艳的喧闹相比,中国移动在进行“黑莓”推介活动时亮出了自主研发的一大品牌“手机邮箱”,显示出中国移动的“别样用心”。中国移动在介绍“手机邮箱”业务时称,除了可直接收发邮件之外,“手机邮箱”还可提供其他增值服务,如用户可在手机终端查看企业各种统计数据与报表等信息、实现用户手机与企业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等。在价格方面,“手机邮箱”的资费比“黑莓”更为低廉。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因为是自主品牌,中国移动将会花大力气重点推介“手机邮箱”。 据艾瑞市场咨询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手机电邮用户量将保持年均70%的复合增长率,2008年将达110万,2010年将达到280万。以每个用户每月消费20元计算,2010年手机电邮的市场空间为6.72亿元。这样一大块“肥肉”,绝对没有人能过上吃“独食”的好日子。此前,中国联通的“横插一脚”推出“红莓”一直让RIM耿耿于怀,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后来者又将何止“红莓”、“优莓”或者“手机邮箱”呢? 市场果实未熟 短信作为2G时代的代表性增值业务,在推广过程中得到了用户的极大认可,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的短信发送量达到1.4万亿条,仅春节期间就达到126亿条。 短信的成功推动了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但在短信普及之后,运营商的下一个盈利增长点却迟迟没有找到。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手机电邮市场,顺理成章地激发了运营商的追逐热情。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用户对手机电邮业务的认知度不高,手机电邮业务尚处在市场的培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各种“莓子”似乎还很青涩,尚未成熟。
据记者了解,由中国移动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黑莓”业务已经在国内运行一年有余,目前仅集团客户可以申请这项业务。尽管RIM宣称,宣布“黑莓”手机将进入中国后,他们已经接到近5000份订单,主要是来自企业用户尤其是外企用户,但不可否认的是,“黑莓”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低于中国移动预期。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燕玲认为,在手机电邮的消费习惯上,目前国内消费者还比较被动,主要靠运营商进行持续的灌输式推广。以“黑莓”为例,其服务定价较高,要想做大中国市场,需要在资费、用户认知度等方面加大改善力度,这些都要与运营商合作共同进行的事项,需要时间来完成。
在美国,使用“黑莓”业务像中国人收发短信一样稀松平常。但在国内,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手机在线发邮件和文档处理功能对您是否很有吸引力”时,只有30%的消费者表示“很有吸引力”,47%的消费者表示“无所谓”,有23%的消费者表示“没有吸引力”。
“在我国,由于互联网行业起步远远晚于欧美,因此大多数企业对电子邮件的依赖度还很低,更谈不上在无线环境下对电子邮件的需求了。”诺盛电信首席运营官宋永军分析认为。
Gartner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移动电子邮件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走向融合。比如在客户端方面,人们将会选择使用兼容的客户端,这样人们可以更加关注于邮件内容,而不是邮件收发工具。估计到2017年,移动电子邮件有望彻底与其他个人通信方式实现集成和整合。Gartner表示,随着移动邮件服务的普及,手机电子邮件最终将取代目前的短信或彩信服务,毕竟手机邮件相比这些服务具有很多优点,避免了许多使用上的缺陷,“但这一取代过程将非常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