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邮件资讯 | 技术教程 | 解决方案 | 产品评测 | 邮件人才 | 邮件博客 | 邮件系统论坛 | 软件下载 | 邮件周刊 | 热点专题 | 工具
网络技术 | 操作系统 | 邮件系统 | 客户端 | 电子邮箱 | 反垃圾邮件 | 邮件安全 | 邮件营销 | 移动电邮 | 邮件软件下载 | 电子书下载

新闻资讯

邮件服务器 | 行业法规 | 网站公告 | 邮件趣闻 | 邮件人物 | 行业数据 | 反垃圾邮件 | 移动电邮 | IT业界 | 邮件客户端 | 电子邮箱 | 邮件安全 |
首页 > 新闻资讯 > 邮件趣闻 >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 正文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出处:科学网 作者:吴为民 时间:2006-11-23 23:44:00
  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有着太多值得追述的故事。继田溯宁先生近期发表在本报上的《中国互联网十年思考》之后,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如何诞生的?

    作为当事人,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多年、现为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的吴为民先生回忆了20年前的那段往事。在吴先生看来,本文是在向人们澄清事实、讲述历史,其自豪之情跃然纸上;而对我们来讲,这绝不仅仅是怀旧——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之际,重温这段重大技术突破发端于基础科研的历史、发掘其中仍然切合规划精神的种种细节,当有不平凡的意义

本文作者吴为民(右)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的合影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怀疑,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开辟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人们已经不能想象,在我们的时代,没有电子邮件(E-mail)、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将会变成如何落后的状态。

    1989年,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伯纳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并在1990年首先推出了WWW的具体实施方案。当初的动机,仅仅是出于方便科学家们的互相交流。今天,这个发明已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人们常常问,搞高能物理研究对社会有什么好处?WWW的发明,已经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最好例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高能物理所在20年前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国际网络通讯,也是作为基础研究中心的高能物理所为中国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又一例证。在历任所长叶铭汉院士、郑志鹏研究员、现任所长陈和生院士的领导下,高能物理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摇篮。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近几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日趋重要,探讨中国网络通讯如何起步的文章越来越多。在中国许多报刊、文坛与网上文章中,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记载,有许多误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北京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经由意大利ITAPAC发往德国的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通讯速率为300 bps的电子邮件,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其实,这比我当时发出的速率为560 bps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创20周年之际,我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齐(Palazzi)博士的协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VAX计算机的备份数据磁带,并请专门的技术员帮助解读。同时,在ALEPH有关行政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整理出一批原始资料。这里,我谨为纪念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20周年写下这篇文章,为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真实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作一个论述与澄清。

    “为民,你现在应该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一是招一些年轻学生,参加ALEPH的物理研究;另一件事,是要设法建立联通ALEPH与高能物理所的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仅要研制μ子探测器,还要作出物理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机网络通讯是必不可少的。”

    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

    1979年夏天,李政道教授到中国讲学。在北京科学会堂,他向来自全国的300余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讲授《粒子物理和场论》与《统计力学》两门课程。这七个星期的课程,是我有生以来收获最大、记忆最深的课程。李先生深入浅出的讲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至讲到嗓子发哑的情景,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永生难忘。就在这次课程结束后,由李先生安排,30余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被派到世界多个最主要的高能物理实验组工作。我荣幸地被派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斯坦伯格教授领导的CDHS组里工作。在CDHS实验结束后,其核心成员组建了在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做实验的ALEPH组。在科学院和高能物理所的各位领导,尤其是叶铭汉所长的大力支持下,高能物理所成为ALEPH最早的成员之一。

    斯坦伯格教授对中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他多次对我讲,他从李政道等中国科学家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华。当高能物理所为ALEPH研制的μ子探测器还在建造之时,他就对我讲:“为民,你现在应该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一是招一些年轻学生,参加ALEPH的物理研究;另一件事,是要设法建立联通ALEPH与高能物理所的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仅要研制μ子探测器,还要作出物理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机网络通讯是必不可少的。”

    这第一件事,不算太难。在科学院及有关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尤其是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吴秀兰教授的热情帮助下,利用“联合培养”的框架,我先后在清华、北大、复旦、中国科大以及高能物理所选拔了不少优秀学生参加ALEPH合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ALEPH的实验研究骨干,有些人还成了高能物理所的实验研究骨干。但第二件事的难度,就是超乎想象的了。

    1984年前,高能物理所连台像样的计算机也没有。当时,大部分模拟计算工作都借用水电科学院的M-160计算机进行。当时,我向主管软件开发的已故院士肖健建议:开发远程终端站,连通高能物理所的分时终端与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这样,我们就不必跑到水电科学院上机计算了。这个想法,得到了肖健院士的大力支持。他与我一起,爬梯翻窗,一直站到高能物理所主楼的屋顶上,共同察看地形,策划通讯方案。肖先生的这种事业心,在我听到他不幸病逝的消息后,触发我连夜写了一篇题为《怀念肖健先生》的文章,其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共同开发远程终端的情景,刊登在《高能物理》杂志上。1984年7月1日,高能物理所与水电科学院M-160计算机的远程终端正式启用。这可以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的一个最原始的胚胎,也是在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创建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在高能物理所三号厅二楼的电磁屏蔽隔离的一间小房间里,有一个分时终端,由普通电话线与设在高能物理所主楼屋顶上的天线相连。再经由一台特高频的通讯机,与水电科学院的另一台高频通讯机相连,然后再与M-160计算机接通。尽管微波通讯机由于发热而不能持续工作太长时间,每次启动还须电话联系,加上许多人为操作,甚至还要事先向公安部门通报批准,毕竟,这远程计算机终端的目标还是达到了。遗憾的是,肖先生在这远程终端正式开通前已经过世了。我想,他的这一贡献,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正是这一条远程终端线,为后来的高能物理所连通ALEPH国际网络打下了基础。关于这一远程终端的建成,当时由我起草了一份“情况简报”,经叶铭汉所长采纳上报。时间是1984年7月25日。可是,要实现国际间的计算机网络通讯,难度就更大了。

    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在斯坦伯格教授、周光召院长和叶铭汉所长的关怀支持下,我们组成了由ALEPH的帕拉齐博士领导,包括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两位网络通讯专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小组,以及由我领导,包括钱祖玄、王淑琴、张家诠、张报昌、王泰杰等组成的高能物理所工作小组共同创建这一网络通讯(顺便提一下,帕拉齐博士后来成为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开发研制万维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我们所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做大量有关当时可利用的电讯资源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主要是由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数据处理部的佛罗克基格(Fluckiger)博士,与高能物理所钱祖玄共同完成的。1986年6月17日,佛罗克基格写信给奥地利维也纳广播电台的博艾兹(Boesz)先生,询问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高能物理所,利用他们建立(租用)的维也纳—北京卫星通信线路的可能性。要知道,这条线路在1986年6月1日才刚可以提供用户使用,1986年6月27日,佛罗克基格博士写了一份备忘录,综述了调查结果,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北京方面的接口位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又称710所);二是,瑞士电讯局PTT有兴趣利用这个通讯渠道,提供DATEX -P与TELEPAC两种网络作为服务器,给用户使用,而其中的TELEPAC,正是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用于数据传输的。有了这两条重要信息,联合工作组兵分两路,分别进行具体工作。帕拉齐博士、钱祖玄、王泰杰在瑞士日内瓦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我与王淑琴在北京,分别与瑞士PTT、维也纳广播电台、北京710所等联系与协商。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订购装备了重要的硬设备。从1986年8月11日起,开始进行联机试验。

    由于当时高能物理所的远程终端接口尚在水电科学院,我们决定设法把远程终端的外接口从水电科学院转移到710所。但这不仅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许多行政问题,譬如,微波通讯的确切方位、频率等是需要公安局批准的。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决定首先到710所去,利用他们的IBM-PC机,先做北京—维也纳—瑞士(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联机试验。目标是能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计算机上去。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710所的IBM-PC机上,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了如下的电子邮件。由于通讯费用昂贵,心情紧张,这个电子邮件中有许多大小写的错误,拼写与换行也有许多毛病。无论如何,我还是原文照译。并以附件方式,列在文章后面,供大家阅读。

    “亲爱的Jack,我很高兴通过计算机联网给您发这封信,我相信,这是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中国之间的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通讯。我想再次感谢您最近对北京的访问。正是这次访问导致了这个有价值的计算机通讯试验的成功。我想,现在,每一个ALEPH协作组的成员,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数据压缩带,还有许多问题,并且需要为此找到经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启动。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机与您联系的。我们将把目前用于联接M160H的计算机的微波通讯,从高能物理所直接与你们联机。请代向同事们问好,祝您、新西亚和您全家幸福。顺便问一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为民”

    在这封电子邮件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当时的成就(第一封电子邮件)、问题(经费)、状态(710所)、计划(将高能物理所微波通信外向接口转移到710所)。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1986年9月10日,帕拉齐与钱祖玄用给我与斯坦伯格教授发ALEPH 备忘录的方式,正式向全ALEPH同事们及外界宣布了这一事件,并公布实测速率为560bps。1986年9月15日,斯坦伯格教授在接到上述的ALEPH备忘录后,以ALEPH组的名义给李政道发了一份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中,斯坦伯格教授讲:“与CERN的迅速通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要有一个计算机的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已经存在了。当然,还有一些限制,费用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如预先计划的那样,经过许多努力,高能物理所的远程微波通讯终端的外部接口于1987年3月27日正式从水电科学院转到710所,并顺利开通。从此,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在ALEPH的档案材料中,记载着从1986年8月到1986年年底,北京—ALEPH之间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通信费用总计7732.29元。

    这一计算机网络的开通,有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见证者。1987年以后,来自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到过高能物理所这一间小小的屏蔽室:他们或者登录到所在国的计算机,或者从高能物理所给远方的同事发电子邮件。叶铭汉所长经常亲自陪同外宾们来到那间小房间。由于当时的通讯速度很慢,键盘上每打一个字母,常常是慢慢地蹦到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来。叶所长和外宾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笑声中耐心等待。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条通向国外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最近出版的ALEPH Times,也把这一网络作为ALEPH重大事件,并有详细记载。

    我想,有两点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第一,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叶铭汉先生、肖健先生那样的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和科研领导人,高能物理所才能在20年前,人们还不知道计算机网络通讯是怎么回儿事的时候,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正是有了像李政道先生这样热爱中华、热爱科学、热爱青年的有国际名望的科学家的推动,才开拓了高能物理所与国际间的合作,尤其是与ALEPH的协作。

    高能物理所的历任所长,包括叶铭汉、郑志鹏、陈和生等,一直对高能物理所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发展十分关怀、十分重视。1987年,陈和生和我向周光召院长写报告,建议将高能物理所的这一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发展为由先进软件X25管理的新型网络,以便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通讯速度与质量,简化网络的地址,改变由二三十位电话号码组成的网址。这一新型网络,将由LEP上的两个有中国参加的合作组ALEPH与L3共同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了周光召院长和叶铭汉所长的大力支持。陈和生为这一阶段的工作——从方案策划、技术开发,到通讯试测,作出了最主要的贡献。

    1990年,高能物理所进入中国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CNPAC),从而经过CNPAC与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实现计算机通讯。1993年,高能物理所开通了与美国SLAC的64K比特的高速计算机通讯专线,从而通过Decnet与美国各大实验室相连。这时的通讯速度已比1986年的不到1K比特快了近100倍。1994年,高能物理所正式进入互联网(Internet),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www服务器,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这一切,都是在郑志鹏所长的领导下,由计算机室郑国瑞、许榕生等同志实施完成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作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通讯摇篮的高能物理所今天已经全部实现了光纤通讯,各个办公楼也都开通了网站——已经从一间小小的屏蔽室,发展到700多个网点。回想起20年前,键盘上一个个字母慢慢地跳到屏幕上的情景,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想,有两点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第一,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叶铭汉先生、肖健先生那样的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和科研领导人,高能物理所才能在20年前,人们还不知道计算机网络通讯是怎么回儿事的时候,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正是有了像李政道先生这样热爱中华、热爱科学、热爱青年的有国际名望的科学家的推动,才开拓了高能物理所与国际间的合作,尤其是与ALEPH的协作。而正是与ALEPH的合作,不仅使北京谱仪的软件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高的起点,同时使高能物理所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计算机通讯网的摇篮。其实,也正是李先生的高瞻远瞩,才使中国在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由于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高能物理所曾于1988~1989年间申报过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可惜的是,由于主要的当事人移居国外(吴为民在美国、钱祖玄在法国),有些已经去世(肖健院士、王泰杰研究员),有些已经不在高能物理所(王淑琴),有些目前正担任领导职务而不便亲自出面申报奖励(陈和生所长)。所以,这个申报不了了之了。在我看来,是否得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共有网民一亿一千多万人,中国的IP地址达到7439万个,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950万台,上网总费用超过千亿元。趁时间还不遥远,我想让广大群众知道中国计算机网络是如何起步的历史事实,理解高能物理所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中国网络时代的开创起了何等重要的先锋作用。

吴为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原件

有关远程终端建成使用的“情况简报”(部分),经叶铭汉采纳上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新型电子邮件服务Shortmail获75万美元种子资金
  • “发妻”揭院士候选人“包N奶”电子邮件露“奸情”
  • 韩媒称韩国学生电子邮件收发能力全球排第一
  • 社交网站和电子邮件正威胁英国家庭生活
  • 电子邮件编年史1971~2011(配图,附中文翻译)
  • 十大提高电子邮件阅读效率的应用
  • IMF系统遭黑客攻击 部分电子邮件和文档丢失
  • 专家答疑:云计算与电子邮件外包问题
  • 电子邮件从个人电脑转向手机
  • 警惕更改电子邮件内容实施诈骗活动
  • 美国男子偷看妻子电子邮件或将入狱
  • office outlook 2010 如何修改IMAP电子邮件的数据文件位置
  • 中国首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图)
  • 比尔盖茨交待自己使用电子邮件的方法
  • 布什拒绝使用电子邮件
  • 电子邮件感应器未来将可以给女性带来性高潮
  • 电子邮件的发明人Dave Crocker先生简介
  •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何人何时发出的?
  • 近期广为流传的盖茨发美刀的邮件
  •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 微软中国不知“转发邮件就给钱”
  • [怪]美一用户被垃圾邮件公司起诉!
  • 教训!邮件闯祸 银行被罚
  • 55%美国企业偷看员工电子邮件
  • 自由广告区
     
    最新软件下载
  • SharePoint Server 2010 部署文档
  • Exchange 2010 RTM升级至SP1 教程
  • Exchange 2010 OWA下RBAC实现的组功能...
  • Lync Server 2010 Standard Edition 标..
  • Lync Server 2010 Enterprise Edition...
  • Forefront Endpoint Protection 2010 ...
  • Lync Server 2010 Edge 服务器部署文档
  • 《Exchange 2003专家指南》
  • Mastering Hyper-V Deployment
  • Windows Server 2008 R2 Hyper-V
  • Microsoft Lync Server 2010 Unleashed
  • Windows Server 2008 R2 Unleashed
  • 今日邮件技术文章
  • 腾讯,在创新中演绎互联网“进化论”
  • 华科人 张小龙 (中国第二代程序员 QQ...
  • 微软推出新功能 提高Hotmail密码安全性
  • 快压技巧分享:秒传邮件超大附件
  • 不容忽视的邮件营销数据分析过程中的算..
  • 国内手机邮箱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访尚..
  • 易观数据:2011Q2中国手机邮箱市场收入..
  • 穿越时空的爱恋 QQ邮箱音视频及贺卡邮件
  • Hotmail新功能:“我的朋友可能被黑了”
  • 入侵邻居网络发骚扰邮件 美国男子被重..
  • 网易邮箱莫子睿:《非你莫属》招聘多过..
  • 中国电信推广189邮箱绿色账单
  • 最新专题
  • 鸟哥的Linux私房菜之Mail服务器
  • Exchange Server 2010技术专题
  • Windows 7 技术专题
  • Sendmail 邮件系统配置
  • 组建Exchange 2003邮件系统
  • Windows Server 2008 专题
  • ORF 反垃圾邮件系统
  • Exchange Server 2007 专题
  • ISA Server 2006 教程专题
  • Windows Vista 技术专题
  • “黑莓”(BlackBerry)专题
  • Apache James 专题
  • 分类导航
    邮件新闻资讯:
    IT业界 | 邮件服务器 | 邮件趣闻 | 移动电邮
    电子邮箱 | 反垃圾邮件|邮件客户端|网络安全
    行业数据 | 邮件人物 | 网站公告 | 行业法规
    网络技术:
    邮件原理 | 网络协议 | 网络管理 | 传输介质
    线路接入 | 路由接口 | 邮件存储 | 华为3Com
    CISCO技术 | 网络与服务器硬件
    操作系统:
    Windows 9X | Linux&Uinx | Windows NT
    Windows Vista | FreeBSD | 其它操作系统
    邮件服务器:
    程序与开发 | Exchange | Qmail | Postfix
    Sendmail | MDaemon | Domino | Foxmail
    KerioMail | JavaMail | Winwebmail |James
    Merak&VisNetic | CMailServer | WinMail
    金笛邮件系统 | 其它 |
    反垃圾邮件:
    综述| 客户端反垃圾邮件|服务器端反垃圾邮件
    邮件客户端软件:
    Outlook | Foxmail | DreamMail| KooMail
    The bat | 雷鸟 | Eudora |Becky! |Pegasus
    IncrediMail |其它
    电子邮箱: 个人邮箱 | 企业邮箱 |Gmail
    移动电子邮件:服务器 | 客户端 | 技术前沿
    邮件网络安全:
    软件漏洞 | 安全知识 | 病毒公告 |防火墙
    攻防技术 | 病毒查杀| ISA | 数字签名
    邮件营销:
    Email营销 | 网络营销 | 营销技巧 |营销案例
    邮件人才:招聘 | 职场 | 培训 | 指南 | 职场
    解决方案:
    邮件系统|反垃圾邮件 |安全 |移动电邮 |招标
    产品评测:
    邮件系统 |反垃圾邮件 |邮箱 |安全 |客户端
    广告联系 | 合作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繁體中文
    版权所有:邮件技术资讯网©2003-2010 www.5dmai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5Dmail.net Web Team   粤ICP备05009143号